大象直聘 > 大象资讯 > 越优秀的人,越容易职场倦怠,是什么带走了我们的工作激情?
越优秀的人,越容易职场倦怠,是什么带走了我们的工作激情?
# 职场秘籍
2024年04月03日

我朋友小K说“我每天上班的心情像上坟一样沉重”,说她越来越感觉工作没意思,总监处处刁难,天天找事,她一个经理心有余而力不足,身心疲惫,甚至很想裸辞。

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触:一大早,闹钟响个不停,你抱怨了两句,睡眼惺忪地关上。艰难地爬起来,开始匆匆忙忙洗漱,随便吃了个早餐,急急忙忙赶往地铁站,到处是人山人海,好不容易排队挤上去,总算掐着点到了公司,赶在上班前2分钟打了卡,刚到桌位,屁股还没坐稳,总监急吼吼地叫你到办公室,哎,这破工作,看谁谁不顺眼,任务堆过了额头,明知不可逃避,却实在不想碰……

刚入职场每个人都是精神饱满,充满活力与信心的,可是,伴随着我们在职场上驾轻就熟,倦怠往往也悄然附体。

因为一个人的能量总有达到饱和的时候,当你长期得不到释放自己的压力,时间久了,会厌烦自己的工作,导致工作效率低下,不再兴奋,失去动力,厌旧却难以喜新,那是什么带走了我们的工作激情?

d2d754734130472b850eafea6c0a415a.jpg

一、在你的内心,“工作”是不是就是一种负担?

《约翰·克里斯多夫》罗曼·罗兰说,“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。一过这个年龄,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。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,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,所做的,所想的,所喜欢的,一天天的重复,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,越来越脱腔走板。”

如果你每一天都像拼命奔跑在赛道上,只为一个望不到头的终点。每天忙忙碌碌为工作,工作成了你内心里的一个负担,这样下来,怎么能不疲倦?

这在社会心理学上,就叫做「职业倦怠」(Occupational burnout)。

社会心理学家 Christina 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而闻名。她指出:严重的职业倦怠,主要有三个表现:

1)情绪衰竭: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;压力过大,能量感缺乏,特别容易疲劳;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;

2)去人性化:也叫玩世不恭,对他人消极、冷淡、过分隔离、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;冷漠对待人际关系,容易暴躁、失去同理心;

3)低成就感:也就是自我效能降低,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,伴随无力感、抑郁感,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、满足感,得过且过。

简单说来就是:“心好累、不高兴、我不行”。

1c15e56cf22a4d2a82d7343578254e26.jpg


这是职场人普遍存在的问题,不管职位高低,工作经验多少,很多人都会碰到职场倦怠。不过也别紧张,倦怠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。

职场倦怠(Burnout)不是身体上的疲劳,而是心理问题,是人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下工作,产生的情感、态度、行为的衰竭状态。

美国心理学会的数据是:53%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。《中国“工作倦怠指数”调查报告》显示,七成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,13%的人重度职业倦怠。

也就是说,明天你上班挤进能坐10个人的电梯,这里有7个人觉得工作有点烦,1个觉得自己要死了。

488b0d1b-4112-493b-870c-7a0f2e9ce957.jpg


二、如何破解职场倦怠?

可能你会这样想:我请假出去旅游一趟,看看大好河山,追追美好时光,是不是会换个心情?可能的话,再换个更轻松的工作会不会好点?或者换个工资更高的工作?再或者换个更好的公司离家近、职位高、老板好等等,是不是就会好起来?……

可是,即便你有条件做了上面的改变,你会发现3个月之后,你依然会出现倦怠,想必多次跳槽的朋友,一定非常有感触!

之前,我带的部门,每每一看到大家工作劲头低迷不振,我就想着我们聚餐团建吧,还有几次,我想着给大家分一点物质奖励,于是活动费用节省下来的犒劳大家,可是一两次后,发现作用也不大。

换句话说,无论你对工作多么热情四射,一旦从老板给你发工资那一刻,或者领到了这种物质奖励(外在奖励)的那一刻,你对工作兴趣的内在动机已经被工资(外部奖励)取代了。

比如,你换了一辆新车,换了一部新手机,你这段时间确实会感到动力十足、信心满满,觉得应该更好的投入工作,接着挣更多的钱,但是嗨了一段时间过后,你又会趋于平稳,甚至下滑的现象,比如这张图。

3eb45102e7924aa0a8c4d7eb96968861.jpg

那如何破解呢?

如果你不把工作当成工作本身(这句话有点绕),你也许会找到不同的治愈方法。

我来说说我自己吧。当时,在房地产策划文案工作的第3个年头,我确实非常疲惫,对于工作的倦怠非常明显。

那段时间,我一直在问自己,我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?如果说因为我的一句主题广告语,因为我写的一本楼书,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理念,我觉得太虚了,不切实际,而且我也没有那么伟大的追求,如果说只是为了带来工资收入,我当时作为知名开发商的经理职位,本身收入也算行业不错。

直到有一次,在售楼处现场,我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她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翻阅着户型册子,非常专注、投入的,我后来细聊,我才知道她辛苦了一辈子,就是想找到更适合自己晚年生活的环境,一种带花园的生活,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,所谓的建筑,不是冰冷的,而是我走着走着,忘了自己的工作的价值,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,找到属于自己理想生活,追求美好的一面。

那一刻,我恍然明白,工资不过是工作之余的附加奖励,真正激励一个人投入的,是工作内核之上的精神价值!

第一,赋予工作更高的意义!分解任务找到有效目标!

从源头开始,去找到它们的价值、目标、意义,把自己的目光和精力,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目标出发的思考方式。

乔布斯说“人们值得拥有更好的电脑、手机”,所以他不单单是制作手机,而是制作一种极简的手机智能生活,来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。

1. 列出所有任务

首先,拿出一张白纸,把它对折。用头脑风暴的形式,在左边写下你需要做的任务。一条一行,自上而下去写。

比如:

  • 完成项目初期的营销方案;

  • 完成活动预案;

  • 学PPT技巧,优化方案;

  • 现场宣传册、广告片文字框架修改;

  • 拓展新媒介资源;

……

这个过程,尽量不受限制地去发散思考,务必全面、无遗漏,把所有可能参与、涉及到的事情都写下来。甚至,除了“现有的”任务之外,那些你觉得有必要、但公司没有去推进的事情,都可以列出来。或者你觉得团队中,大家协作分工还有哪些改进,细节制作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,其他人没有提过的都可以写出来。

同样,不仅仅是工作内容,包括你的个人成长,像要学的技能、要锻炼的实践能力、要积累的经验……都一并写下来。把大脑清空,不要有任何负担。

你可能需要重复好几次,或者留出一整段时间来思考,以确保所有的任务,都已经考虑到了。

这些,就是你近段时间内所有要做的事情,也就是我们要去思考和梳理的对象。

d7ce9f8583ea477187c8ecf28a4de052.jpg

2.对应做目标

刚刚左侧写好了全部任务,那对应着对折的右侧,每一条都对应着写上自己的目标,也可能有多项不同的任务,会指向同一个目标,那就用线把它们连起来。

比如完成项目初期营销方案,目标是完成上司交待的任务,完成项目预热,我也学到了楼盘运作经验,以后跳槽去更大的公司是资本增值,等等。

目标,列的越详细、越具体越好,而且你需要给这个目标打分,10分为满分,5分为中档。对于0目标或者分数非常低,你会发现做这件事的意义本身就不大。

没有目标,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情呢?

32065682b1d64fbcb536734910a27ee8.jpg


3.划分优势和收益

在这张纸的最底部,对应着任务和目标,需要列出——我最想做的事情,完全是从收益的角度去思考:

  • 完成这个事情、达成这个目标,对我有什么好处?

  • 长远来看,它对我有什么价值?

  • 它能否提升我的能力、经验,能否为我将来想做的事情铺路?

同样,像我擅长的事情,就可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:

  • 哪些事情是公司老板或同事认可我的?

  • 哪些东西我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?

  • 哪些事情,在做的过程中,我会感到放松、毫无压力?

按这样的思路,对每个目标进行审视和检验,再分别写进去。比如我说我完成一个项目的营销方案,这个收益是非常大的,直接就是本岗位上工作经验积累,到时候去另一个项目,这些都可以拿来应用。

还有,哪些任务是你做擅长的,运用到了你自身的优势,比如我的优势是写文案类工作,那这部分手册的稿子撰写、主题语、广告卖点梳理就是运用到了我的专长……

通过深度梳理工作的目的,是你让你更全面更系统发挥自身工作的价值,你会清晰地看到:哪些事情源自内心,哪些事情是外部压力,通过层层梳理,你会非常清晰地看到你自身面临的问题,也能做出预判。

遵循内心的声音,找到那一部分能给你带来工作意义的事情

你会发现,这种对生活的掌控,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。

第二,转换视角,为动力和阻力找到开关键。

职场倦怠,有很多程度的原因,我们触碰到了很大的难题或者自己根本无法改观,自己已马上触碰到天花板了……

其实,分析任何一件事情,都可以看作「动力」和「阻力」的角力——当一件事情的动力超过了阻力,我们就会去做;反之,我们就倾向于不去做。

动力,比如,物质奖励,精神上的满足感,成就感,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感,对不良状态(比如挂科)的规避,对预期的乐观信念和强烈需求,诸如此类。

阻力,比如自己的体力投入,时间投入,精力投入,其他事情的即时反馈、感官愉悦,等等。

当阻力超过动力,我们就很容易裹足不前。这时,即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行动,也多半会事倍功半。比如想读书就把书放在眼睛能看到的地方,你想学某个技能把那个APP放在手机桌面最明显的地方,相信这种日久的积累和有意识的提醒,最终会加速你的启动动力。

所以,一个有效的方法,是尽最大可能减少阻力,最大化转换为动力,以期当我们的状态位于高点时,可以用最短的路径去进入状态。

第三,最好的行动就是执行,完成每一个小目标。

给自己设定小目标,比如本周我要达成什么目标,每月我要完成什么目标,落实到每天我需要具体做哪些事情。比如锻炼写作,那我每天完成300字,坚持一周,下周开始,每天完成500字写作,以此类推。

每一次完成一个小目标,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正反馈。它会激活大脑的「奖赏机制」,从而使我们充满动力和热情。

对于目标的频次,一般设定为1-2周会比较好,目标的难度也需要高于你的正常能力,才能获得激发,但不是一上来就非常困难,只会加大阻力,你自己反而不会执行,同时,目标需要深入、递进的方式。

请记得,合理运用目标的分解进行激励,你会更容易进入「心流」,让计划的执行变得再无障碍。

把做任务当成打游戏闯关,当每一个新功能的实现,既是一个小目标的完成,又让我们获得了充盈的成就感,从而产生强烈的想进一步探索的渴望。

eb5abb962cc64d7fa72c72c4573c4ff4.jpg


三、一定要问问自己内在驱动力: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情吗?

工作时,当我们找到了一份能够发挥我们优势、能够给予我们确定性正向激励的任务时,在一开始是能够保持足够的动力和热情的。

但假如长期保留在一种工作状态,没有进步和提升,我们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也会逐步降低,并进而产生职业倦怠。

那如何采用的正确方法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?

首先,要确定这份工作是不是真正适合你,能够发挥你的优势。

d5947391c8334c918c1803d5686b3bfd.jpg

一个人身上的能力由三部分构成:

1)、技能:开展一件事情具体的方法和步骤

2)、知识:认知一件事情的系统理论及依据

3)、才干: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,持续优秀的能力表现

需要注意的是,优势才干不分好坏,需要的只是正视,正视我们内心的需求和动力。

当我们认可某个优势带给我们的内在动力和需求,才能够更加正视自己自然而然出现的一些行为,而不会过多的因为外界的评价、指点和建议来扰乱我们的内心。

因此,在工作中,一定要综合衡量自己的优势主题、性格特质、兴趣倾向、职业价值取向,并结合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加以求证,得到最符合我自己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的判断。也只有当这份工作适合,能够发挥你的优势时,你才能够有较大把握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正向激励,从而产生一种正向循环。

第二,要学会转变意识,为自己的成长制定一个计划,并进行自我奖励。

这个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了,计划、目标与自我奖励。

第三,创造外部激励产生的条件,这一点非常关键。

在职场上的激励往往来自于三个方面:

1)、价值认同。你的工作表现很棒,同事们很认可你,上司也认可你,你对自己的整体状态也比较满意。

2)、薪水激励。由于工作表现很好而带来的直接物质奖励。

3)、晋升奖励。通过职位晋升,获得更高的地位,更多的决策权力,更大的成长空间,这也是一种激励。

这种激励往往来自于公司和直属上司对你的认可,然后才有可能奖励你。而要想做到这一点,你必须做好向上管理,通过有效的方法和路径,主动展示自己的价值,以获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,从而也带来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。

第四,要树立管理和经营自己的意识。

优秀的公司需要管理和经营,良好的职场生涯发展同样也需要管理的经营。

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核心竞争力?围绕这个竞争力,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,同时,还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、向上管理、沟通表达,厚积薄发,不断强化学习能力,而且,还需要自己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、抗压能力,树立职业化精神等等。

c6cefbf5f92b416e88495914aade1daa.jpg

最后,我想说,职业倦怠,这种“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”,其实是这个焦虑大环境下,快速和焦虑社会的流行病——和时代特征相关,大范围流行,周期性出现,无法幸免,也没法根治。

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和这个老朋友打交道——调节奏、缓压力、增加动力、创造新空间。

真正意义上,职业就像游戏打怪通关,倦怠,意味着你在这一关打到头了,而新的一关的钥匙,就在某个你曾经视而不见的熟悉地方。

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,看看书,聊一聊,想一想,也许,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!